南京,这座浸润着六朝古都文脉的城市,藏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南京云锦的千年密码。8月19日至22日,2024白菜网址官网大全全讯600cc大白菜官网“云锦数字传承先锋队”踏上探寻之旅,对话匠人、碰撞创意,在与云锦的深度交流中,解锁传统技艺与数字科技融合的无限可能,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智慧。
Part01:对话匠人——触摸云锦织造的“活代码”
在中国南京云锦博物馆,一台台古老的大花楼木织机静静矗立,从事云锦织造数十年的老师傅,用粗糙却灵巧的双手,为队员们揭开了云锦工艺的神秘面纱。当被问及云锦核心技艺时,老师傅细致讲解“通经断纬”与“挑花结本”的精髓:“每一次经线与纬线的交错,每一个花本的编织,都是祖辈传下来的‘规矩’,差一丝一毫,纹样就变了模样。”
谈及机器织锦,老师傅展现出开放包容的态度:“机器让云锦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,这是好事。但手工的妙处,在于能跟着丝线的状态随时调整,尤其是金银线的光泽过渡、色彩的细微变化,机器目前还学不会。”
秦淮非遗馆里,云锦不再是博物馆橱窗中遥不可及的艺术品,而是化作了礼服、提包、配饰等现代生活用品。在这里,队员们与专注云锦现代服装设计的设计师展开深入交流,直面非遗走向市场的核心矛盾。
设计师坦言,云锦应用于现代设计面临三重挑战:“一是云锦图案多磅礴大气,与现代服饰追求的简约日常审美有冲突;二是云锦材质厚重,不符合当代人对服装轻便舒适的需求;三是手工织造成本高,很难实现市场普及。”她指着一件融合云纹元素的连衣裙举例:“创新不是把龙袍料子直接剪裁成衣,而是提炼核心纹样、化用色彩体系,让云锦‘轻装上阵’。”队员们提出了“云锦纹样数字元件库”的构想:“我们可以用图像处理技术,把云纹、龙纹、江崖等经典纹样分解、矢量化,做成可调用、可变形的数字模块。设计师像搭积木一样组合创作,既能保留云锦特色,又能提高设计效率。”设计师对这个方案充满期待,双方就模块的细化分类、色彩参数的设定等细节展开讨论,并期待后续的合作。
Part02:碰撞创意——破解云锦设计的“新难题”
四天的调研中,队员们不仅收获了与匠人、设计师的深度交流成果,更将对话中的启发转化为具体的传承思路。从南京云锦博物馆了解“寸锦寸金”的用料考究,到江宁织造府厘清官营织造的历史脉络,再到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、秦淮非遗馆聚焦工艺与设计,每一次交流都让“云锦数字化传承”的路径愈发清晰。
为探索云锦传承困境与数字赋能路径,团队通过线上投放《南京云锦数字化与文化IP融合发展调查问卷》,将问卷发布在微信、抖音等社交平台,广泛收集大众对南京云锦传承的建议。问卷开展调研,72小时回收有效问卷120份。19-28岁受访者占主体。调研发现如下核心问题与需求:认知与传播现状了解浅、接触少,数字传播待突破;同时也展现出数字技术需求:重互动、盼多元。体现对文化深度与参与感的追求。
调研显示,云锦传承需以数字技术破“看不懂”“够不着”困局,用年轻化、互动化内容连接大众,借潮流IP与文创拓宽路径,让千年技艺在数字时代焕发新活力。
Part03:凝聚成果——以数字之力拓宽传承边界
基于调研所得,团队初步规划了三大行动方向:其一,构建“云锦纹样数字库”,将采访中梳理的“挑花结本”逻辑转化为数字模型,实现经典纹样的标准化存储与灵活调用;其二,开发“织造工艺模拟系统”,参考老师傅分享的手工调整经验,用算法模拟不同线材、织法的呈现效果,降低工艺学习与创新的试错成本;其三,设计“云锦文化传播文创”,整合采访中收集的匠人故事、设计案例,设计成独特的文创产品以供云锦文化传播。
结束了线下调研后,团队成员们围绕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的核心工序,设计了四个极具代表性的文化IP形象:“云梭梭”对应织造环节;“宁小妆”象征妆花工艺;“小苏蓝”代表天然染料制备;而“锦点点”则呼应品鉴与修复流程。四者共同构建出一个生动易懂、传播性强且富有文化厚度的IP体系。同时,又设计了相关盲盒和文创周边。凡此种种,都让古老的织造技艺在新时代“活”起来,为非遗传承开启一扇通向年轻群体的崭新大门。
从匠人手中的丝线,到设计师笔下的草图,再到队员们构想的数字模型,南京云锦的传承故事,正被注入新的篇章。“云锦数字传承先锋队”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,继续深耕数字技术与传统工艺的融合,让年轻力量成为非遗“破圈”的桥梁,让“寸锦寸金”的辉煌,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。
图片作者:徐昕垚 朱阳